2014年12月28日 星期日

[消費心理學] 精品如何變得親民,卻依然尊爵不凡

Edited from image by stockimages at FreeDigitalPhotos.net

品牌價值是行銷界的經典議題。消費者選擇哪個牌子,不僅僅考慮功能面,也會在意這個品牌對他們自我認同的影響。因此,家電品牌有歌林,手機有ZenFone,車子有Ford,衣服有bossini,這些品牌的產品功能不差,不過平常好像也不會聽到誰是這些品牌的死忠支持者。相較之下,dyson家電、iPhone手機、Porsche汽車、Abercrombie & Fitch服飾就會有比較明確的愛好者,他們以擁有這些產品為榮。

經營高檔品牌是很尊爵不凡沒錯,但一個大挑戰是,要如何達到每年的成長目標?全台灣買得起LV包包的人就那麼多,為了拓展客源,LV應該推出入手價較低的產品嗎?這是不是殺雞取卵,只能達到短期目標,卻傷害了辛辛苦苦經營起來的高檔形象呢?

其實,問題的關鍵不在「是否」需要推出延伸系列,而在於「如何」推出。


傳統觀點認為,精品品牌如果推出延伸系列,開始讓非核心買者族群也能加入,勢必會傷害自身形象,而讓原本的核心買者對這個品牌失去興趣,導致弊大於利的後果。

然而,來自哈佛管理學院的兩位研究人員Bellezza和Keinan在2014年的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提出新的理論。上述傳統觀點未必會發生,甚至非核心買者的加入可能反而讓精品品牌更加尊爵不凡。這一切取決於非核心買者的行為。

Bellezza和Keinan把非核心買者分成兩類:一類叫做品牌移民者(Brand Immigrant),這種人只因稍微接觸到精品品牌,就大言不慚地把自己說得跟那個品牌多熟的樣子,例如拿到一個Prada的免費購物袋就到處炫耀、顯得自己就是Prada愛用者一樣。或是上了哈佛短期課程/八堂財經課,就在履歷上宣稱自己是哈佛學生/財經專家。這群人被稱為品牌移民者,因為他們跟真實世界的移民類似,都會威脅當地居民的認同感,覺得家園的「純潔度」降低了。

另一類非核心買者叫做品牌觀光客(Brand Tourist),這些人用較低的成本接觸精品品牌,但只是展現他們對這個品牌的仰慕,而不會宣稱自己就是該品牌的代言人。就像是日本人雖然很排斥外來移民(此現象可參考犬與鬼李光耀觀天下二書),但如果只是觀光客去玩個幾天,反而讓日本人對自己的文化感到驕傲。

這篇論文進行了六個實驗反覆證實此一新的理論架構,實驗情境千奇百怪,不限於生活用品。主要設計都是讓受試者從核心買者的角度,來看待非核心買者的行為。非核心買者都是藉著品牌推出延伸的次要產品,而得到接觸該品牌的機會,可能是:沒有正式錄取哈佛、只參加短期課程的哈佛學生;沒有LOMO相機、只下載LOMO的APP的人;買不起Prada或Marc Jacobs、但在店面拿到免費購物袋的人;無力通過Tough Mudder(一種號稱是地表最難的障礙賽)、但卻花錢參加闖關成功的慶祝趴;無法上到某一堂名校熱門課程,但買了一本集結那堂課的內容的書;以及排不到熱門健身俱樂部的會員、而只能購買離峰時段單次入場券的人。

實驗結果顯示,當核心買者看到品牌觀光客時(相較於看到品牌移民者),不僅沒有拉低該品牌在他們心目中的形象,反而更加感到驕傲,並因此加強這個品牌的高級感。同時,他們會對品牌觀光客比較有好感,而沒那麼喜歡品牌移民者。此外他們也發現,如果一個品牌的進入障礙很高(例如一堂非常熱門的課程,必須有特別傑出的表現才有資格選修),品牌觀光客造成的正面效果會更強烈。

所以回到一開始的問題:精品品牌該如何推出延伸系列以增進銷售業績?作者的建議是要小心管控非核心買者是否能輕易偽裝成核心買者,以及想辦法增加品牌觀光客的曝光機會,以加深核心買者對這個品牌的光榮感。

例如某家潮到爆表的健身中心雖然也接受偶爾來一次的散客,但它只把專屬背包贈送給長期會員,這樣一來非核心成員無法隨意宣稱自己是真正的會員,二來核心成員看到這麼多慕名而來的散客,心裡應該覺得自己真是尊爵不凡。

話是這麼說沒錯,不過我懷疑是否真的有可能把非核心買者壓抑在觀光客的層級?正如本文開頭所說,人們選擇品牌就是為了展現自我認同。核心買者想維持品牌純潔度的同時,非核心買者也希望藉由延伸系列以晉身為品牌成員的一份子。消費者不是瞎子,當他們看到一個品牌刻意阻止非核心成員融入,他們還有興趣購買那些延伸系列嗎?這個問題該如何解決,恐怕還需後續研究探討。我相信這兩位作者開啟了一個有趣的主題,未來的發展值得期待!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