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7月6日 星期一

[讀書] 帖木兒之後


歷史是各國互動的結果,但我們學習歷史的方法卻常常從單一國家的片面角度出發,甚至從某一個人的想法出發,因為這是一種簡單而有趣的答案。只不過,這種答案有兩個缺點:一是簡單的答案往往不夠完整,讓我們看不見世界複雜的一面,導致無法從歷史中學習經驗;二是只從自己國家的角度出發去解釋歷史,容易覺得自己國家最善良最偉大,且把其他國家視為壞蛋或笨蛋。

牛津大學的John Darwin教授撰寫《帖木兒之後》這本書的目的,就是為了打破這種單一的思維模式。


這本書把蒙古帝國之後的全球事件都拉高到跨國視野來重新解釋,因為橫跨歐亞的蒙古大帝國串接了世界三個獨立發展的文明(東亞儒家、中亞伊斯蘭、歐洲文明),讓跨國互動增加。從此之後,每個國家的重大事件愈來愈難當作獨立於世的事件來看待,愈來愈難用單方的角度來詮釋,而須改用互動的角度思考。

採用互動角度思考的第一步,是了解雙方歷史的發展、此刻的地緣政治局勢、面臨什麼迫切問題等等。換句話說,是要設身處地從雙方的角度思考。

我認為這本書最核心的議題,是用這種互動的角度,重新解釋歐洲帝國的殖民史,希望西方人民不再把那段歷史簡化為強大的歐洲人去佔領一堆住滿人卻不知道在幹嘛的空白領土,說的好像白人去喚醒其他地區的人民。因此本書的寫法,是隨著時間的推移,把全球幾大地區當時的發展狀況都介紹一遍。等講到歐洲工業革命後開始侵略他國時,我們心理上已經準備好瞧瞧各地文明如何應對歐洲入侵,以及歐洲如何運用當地文明的特色進行征服,而不僅是認為歐洲用船堅炮利輕鬆打趴了整個世界。

重新解釋殖民史,會發現殖民其實很辛苦,即使是日不落國的英國,也不是輕鬆建立各殖民地。本書種種案例指出建立一個新的殖民地至少有幾點考量:(1)當地若已經建立起完整的經濟網絡,外國公司不易切入市場。(2)若當地人民的向心力強,帝國強權很難輕易摧毀原政權。(3)若離殖民母國的距離太遠,軍力難以觸及。(4)若經營殖民地的成本太高,恐怕引發母國選民不滿。從上述等等角度思考,我們便知道為什麼非洲輕易被殖民,而腐敗的滿清及戰亂不斷的民國初期卻得以保有相當完整的領土。


作者John Darwin其實滿了不起的,他身為英國人,面對殖民歷史,竟然願意檢討光榮但簡化的歷史觀,寫書告訴大家英國當年其實沒那麼厲害,而且誠實面對自國殘忍入侵他國的行徑。這是亞洲國家和人民缺乏的觀念,我們無法從互動的角度看待歷史,導致無法從互動的角度看待現在發生的事(例如廣大興案的台菲糾紛,可見這篇文章末段)。

歷史學家們應該教育大眾用互動的角度重新認識本國歷史(不論你心中的本國史是中國史還是台灣史),知道本國和對方互動的時候,內部各自面臨什麼議題,才更能從歷史中學到經驗。如同《秦始皇︰一場歷史的思辨之旅》一書的建議:闔上書,想像自己面臨同樣的局勢,自己會怎麼做,才知道成功的人厲害在哪裡。

例如明朝鄭和下西洋,是中國稱霸海洋的序曲,但是後來為什麼不了了之?一個簡單的答案是,鄭和是被明成祖派去尋找明惠帝。因此明成祖駕崩後,沒必要繼續通緝,明朝也就終止下西洋的活動了。這樣讀歷史,你學到的是得饒人處且饒人。但從互動的角度思考,我們需要知道明朝和南洋國家各自的地緣政治局勢。John Darwin認為明朝國家面臨資源配置的兩種選擇:要繼續探索海外呢,還是投資到愈來愈吃重的北疆防禦?以當時蒙古帶來的威脅,犧牲前者選擇後者恐怕是不得不然的抉擇。這樣讀歷史,我們一來可以體會資源分配的困難,二來可以了解黑天鵝(「強敵從海上來」這種發生機率極小卻引發超大衝擊力的事件)的重要。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