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7月24日 星期五

[消費心理學] 諧音梗真的有助銷售嗎?


諧音梗是廣告中很常見的手法,尤其中文同音字一堆,大家更是瘋狂使用。像是HAPPY GO叫做快樂"購",賣冷氣的請豬哥亮來說「冷涼卡好」。諧音的優點是有趣又好記,但是除此之外,到底有沒有證據證明能吸引消費者多買一點呢?

還真的有,這年頭心理學家什麼研究都能做。


2014年的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發表了一篇由Davis和Herr共同進行的研究,他們非常神奇的發現,當消費者讀到bye,有可能會(無意識地)聯想到buy,然後就願意多付錢。而看到right,可能會(無意識地)聯想到write,於是願意寫下更多文字。看到phew,可能會(無意識地)聯想到few,而減少願意存下的錢。
諧音效果背後的原理

這背後是什麼心理學原理呢?首先,人類在閱讀的時候,心中是會默唸的。這個默唸出來的「聲音」,對應到記憶中讀音相同的文字。英文中同音字不多,大多情況下一個音對應到一個字,大腦立刻辨識出這個字的意思。然而偶而還是會遇到一個音對應到很多個字的情形,例如bye的音至少對應到bye和buy兩個字。這時候腦中兩個字都會被激發,不過大腦有個修正功能(稱為「同音字壓抑」功能),會挑出語意比較適合前後文的那個字,而壓抑下語意不合的字。例如一段文字在講要跟某人說再見,最後出現bye bye,大腦會知道這是bye,而不是buy。

有趣之處就在於這個同音字壓抑功能可能失靈。因為這是一個需要耗費認知資源的功能,所以一旦認知資源不足,這個功能就可能暫時掛掉。於是腦中兩個同音字bye跟buy就都冒出來了。不過,由於這個人並沒有真的讀到buy這個字,所以他沒有意識到腦中buy這個字被激發了。

雖然這個人沒有意識到buy這個字被激發,但已經足以影響他的行為。

當代心理學一個很驚人的發現叫做priming effect(譯為激發效應或啟動效應,很像是傳說中的操縱潛意識):若激發起腦中的一個概念,不論受試者有沒有意識到這個概念被激發,他接下來的行為/想法都有可能被改變。例如激發「老年」的概念,受試者走路的速度會變慢;或是激發「足球流氓」的概念,受試者在機智問答的表現會變差(聽起來很扯,這不是英國研究,是荷蘭研究!)。

因此,當一個人心中被激發出buy這個字,就會讓他願意付出更多的錢購買一項產品。

要讓這個功能有效,最關鍵的就是如何佔用一個人的認知資源,導致同音字壓抑功能失靈。在實驗室中很好操弄,可以讓受試者忙於記住一組數字,或去數整篇文字中有幾個a等等,他的大腦就沒空壓抑無關的同音字buy了。

這個研究聽起來酷斃了,只可惜有個問題:中文可能不適用。世界上絕大部分語言是表音文字,閱讀理解的過程是如上方描述的用讀音來辨識。然而中文是所謂語素文字,除了讀音之外,字的形狀也是辨識的重要依據。因此作者推測上述效果在中文恐怕無法發揮效果。

但是,我不同意作者的猜測,我們中文有自己的玩法。記得聽過一種說法:理解中文的基本單位是詞而不是字。再加上同音字很多,同音的詞卻不多。如此看來,中文的詞似乎可類比到英文的單字來進行操弄,也就是用詞來玩諧音。這其實就是中文廣告一直以來的作法,尤其常見把成語裡面的某幾個字替換掉,例如麥當勞促銷麥香雞的口號是「雞不可失」。原成語(機不可失)的意義在大家腦中根深柢固,所以聽到這個口號的時候,大腦可能聯想到要把握這個促銷,進而引發購買行為。當然這是我個人猜測,實際狀況還要看華人心理學家的實驗結果。


姑且樂觀一點,相信中文諧音是可以帶動銷售的。那麼,實際行銷要怎樣發揮諧音的效用呢?我的想法有三個:

第一是諧音要連結到購買行動。像是「雞不可失」可以引發把握機會的念頭,但「免警蟑」(諧音免緊張)可能就與行動無關。

第二是要用在消費者購物的情境,而不只是用在平時打廣告。因為priming effect效果很短,甚至實驗中受試者被暗示之後連問10題,只有第一題的回答受到影響。表示激發付錢意願之後要立即讓消費者可以花錢,否則效果很快就消失了。換句話說,在店內或購物網站運用諧音應該會比電視廣告有效。

最後是要想辦法讓消費者聽到諧音的時候,沒有足夠的認知資源去壓抑同音字。這應該不難達到,因為其實消費者逛賣場或逛購物網站的時候,腦袋是很忙的。如果你再辦個店內活動,讓消費者腦袋被一堆訊息塞滿。這時候千萬記得喊出你的諧音口號,讓消費者像僵屍一樣排隊拿起你的產品結帳。

論文出處:Davis, D. F. & Herr, P. M. (2014) From bye to buy: Homophones as a phonological route to priming. 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 40, 1063-1077.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