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月25日 星期一

[讀書] 從叢林到文明





探討疾病有很多角度。我們常聽到一個觀點,認為西醫是治療症狀,中醫是從根本調養身體。好吧,如果大家喜歡從治本的角度來看待疾病,那就算中醫之神華佗看到Daniel Liberman,也要慚愧自己思考得還不夠根本。Liberman回歸600萬年前的原點,從人類這個物種演化的歷程來思考疾病的病因:人類之所以能在天擇機制中存活至今,是為了適應什麼環境?人體因應環境挑戰而出現的構造與功能,又為何會導致今日常見的疾病?

因此,雖然《從叢林到文明》一書的前半部是用最新考古證據帶領讀者重新走過人類演化歷程,但這不只是一本在講人類演化史的書。而是在建立一種新的醫療觀念,稱為演化醫學。


天擇是人類演化初期最重要的影響力,例如雙足步行。雙足步行是人類從其他猿猴類分支出來的關鍵,但是人類祖先為什麼需要直立站起?雙腳走路其實同時會犧牲很多優勢,例如移動速度變慢、穩定度降低、無法急轉彎、骨盆變小而影響孕婦生產等等。然而天擇力量的啟動,常常是在物資匱乏、生存壓力變大的環境。人類祖先遇到的環境挑戰是地球出現大型氣候變遷,食物逐漸減少,求生存的一個方法是擴大採集食物的範圍。雙腳步行最大的優勢,就是大幅減少長途移動時消耗的能量。人類祖先就是因為走得更遠、採集更多的食物,得以提高生存的機會,因此在演化過程中身體構造一直修正加強雙足步行的能力。

除了雙足步行之外,書中還介紹了各式各樣的天擇力量,一路讓人類祖先的身體構造產生演變。直到尼安德塔人對上我們智人。智人戰勝尼安德塔人是件奇特的案例。從生理條件來看,尼安德塔人肌肉更發達,腦容量也不輸智人,那到底智人是怎麼獲勝的呢?

這個問題已經有很多推測,Liberman的推測是,智人(不知為何)出現一個絕無僅有的新武器:文化。智人在舊石器時代晚期開始出現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包含壁畫、工藝品等等。文化代表兩件事情:一是創造力,二是傳承。相較之下,尼安德塔人幾乎沒有留下創造力的痕跡,他們雖然在與智人接觸後,模仿了一些生活方式,但是缺乏創新的能力。於是逐漸被天擇所淘汰。


於是就進入整本書的重點-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文化既提供智人獲得天擇優勢,卻也威脅現代人的健康。我們藉由文化的創新能力與累積能力,快速改善人類的生活環境,讓大多數人類不再需要煩惱先祖們生存的問題。農業革命帶來充足的食物,人類不用長途跋涉覓食,不用辛苦的獵捕野獸。鞋子的發明緩和了足部承受的壓力。椅子的發明減輕腰部肌肉的負擔。聽起來現代科技完全解決了人類祖先遇到的各種挑戰,人類應該高枕無憂了。

唯一的問題是:我們的身體是演化設計來因應上述生存挑戰的機器,挑戰不見了,身體竟然也壞了。這是因為人類在骨子裡還是渴望滿足演化的需求,即補充能量和節省體力。所以我們喜歡攝取糖分(補充能量),喜歡舒適的環境(節省體力)。在野外時,人類只能勉強滿足這兩項需求,所以體內的機制能夠處理適量的糖份和適量的舒適。然而一旦獲得過量的糖分和過量的舒適,整套系統就可能故障,它無法處理如海嘯般湧來的糖分,而造成糖尿病。它的肌肉減少使用而弱化,引發下背痛、足底筋膜炎等等現代人類發病率特別高的健康問題。

可能有人會質疑,為什麼天擇會留下這個漏洞,讓人類不知節制而損害健康呢?這是因為天擇機制重視的是繁衍率而非健康程度。上述的各種文明病往往對於生殖能力影響微乎其微。扁平足不影響你找到真愛,反而可能因為扁平足不用當兵而讓男性更快找到另一半。或是糖尿病,常常過了生育年齡才發病,發病後也不會馬上致命。此外,即使某些疾病確實會影響生殖能力,但文化累積治病技術的速度比天擇快,病都被治好了,天擇當然無能為力。

既然天擇無力幫我們維持健康,只能靠自己了。俗話說「吃苦作吃補」不是在開玩笑,讓自己的生活苦一點、原始一點,其實對身體是好的。要補充糖分,吃蘋果比吃甜食好。要移動,走樓梯比搭電梯好。要休息,在戶外比在室內好。這也是為什麼Liberman努力推行多多赤腳跑步的原因。雖然這不是說要我們拋棄當代科技帶來的種種便利,但相信讓身體多做它最適合的事情,會讓這套機械運作得更好。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