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6月19日 星期二

[讀書] 與珍雅各邊走邊聊 城市經濟學

圖片來源:讀冊生活
這本書告訴我們為什麼要支持國貨。

支持在地生產不是為了愛國情操,而是有很現實的考量:為了讓你自己有工作做、讓你的親朋好友有工作做、讓你的小孩不怕失業。買台灣製品是真正用行動讓我們的國家經濟繼續成長。

怎麼說呢?


這本書的英文書名是《城市的經濟》,主體是探討古今城市的興起原因。Jane Jacobs的論點可簡化為下圖

圖片來源:Monkey Insight自製

從這個簡圖出發,衍伸幾個有趣的論點:

1. 從小學到人類先發明農業,然後才形成城市,這個論點是錯的。考古研究發現在農業發明之前就已經出現大型聚落,這些聚落掌握某種關鍵資源(例如堅硬的黑曜岩),得以與其他聚落進行貿易,換取重要生存物資。農業反而是為了餵飽城市而發展出來的,請見下一點。

2. 城市不是農村殺手,反而要有城市才能讓農村存活。城市發展讓人口增加,人口增加讓內需增強,包含食物、紡織物的需求都增加,因此刺激這些產業的技術發展。所以會看到大城市周圍往往有強大的農業支援。現代或許因為運輸能力進步,讓城市與農村距離拉長,但不影響「城市帶動農村發展」的邏輯。

3. 經濟發展過程中,抄襲是必經過程。一個經濟體雖然可藉由貿易獲取物資,但不可能永遠只靠進口。當地人看到某進口品市場商機大,一定會開始想自製撈一杯羹。一開始怎麼做?當然是靠抄襲模仿。美國早期抄襲過英國、日本在二戰之後也是廉價抄襲大國、台灣二三十年前也以抄襲惡名昭彰、今日輪到中國大陸是山寨大國。所以當我們看到山寨產品時,要知道那只是經濟發展的過程。美國和日本走出來了,成為世界強國。台灣和大陸還沒能達到那個境界,兩國政府都在拚轉型,因為抄襲只是過程,轉型才能永續發展。

4. 產業分工不僅為了增加效率,更重要的是創造新商機,成為出口產業。當城市自製進口品的產業鏈日趨完整,各個分工環節的中小企業必須要能創造新產業,整個經濟體才是健康的。如果各中小企業分工只是專注在增進效率,整條產業鏈可能一起垮掉。就像不少大企業,為了增加利潤,用細緻的分工增進每個環節的效率,反而不易包容創新,一旦時局有變,大企業很快就垮台,柯達就是經典例子。(有趣的是,柯達在這本1969年出版的書中,就已經是負面的例子了,後來倒閉更證明只追求生產效率的風險。)


所以Jane Jacobs的這套理論到底與我們何干?從她的理論和假設中,可以看到內需對於經濟發展至關重要,內需刺激了技術進步,內需帶動了城市和周圍鄉村的經濟發展,內需建立了出口產業的基礎。因此身為消費者的你我,作為經濟體的一員,購買在地產品非常重要。購買在地產品,支持的是背後一連串的產業鏈,也就是當地居民任職的公司,連帶讓這個經濟體保持活力,也讓你我有工作做。台灣製品也許價格競爭力不強,但如果你的經濟能力許可,請支持台灣製的高品質產品,一起啟動產業正向循環。

從縣市的層級而言,同樣的道理,如果你是離鄉背井打拼的人,想要關心自己的家鄉,除了在網路上筆戰捍衛故鄉城市的光榮之外,更重要的是每次回家的時候,準備一筆錢回去消費,尤其購買在地產品更好。千萬不要等到故鄉蕭條後才來感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