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書的序言,是我讀過最感動、最有張力、最讓人情緒激動的文章。就算沒時間讀完全書,我也大力推薦各位至少讀一次序文,應該各大網路書城都會有。他單講日俄戰爭對這個世界的影響力,日本象徵著非西方世界的希望。日軍痛宰俄國,讓全世界受西方宰制的地方重燃一線希望,更加相信我們能夠從白人手中奪回自己的命運主導權。接著,整個世界風起雲湧。
在日本擊潰俄國之前,這個世界被西方壓榨了好幾十年。當然西方不是這樣看待自己的,他們覺得自己把文明和現代化帶給這個世界,而且覺得自己的價值觀是最高尚的。即使到了今日,美國每年都會發表的人權報告教訓別人哪裡做不好,The Economist也毫不客氣的稱他國元首為bumbler。在一百多年前,他們用更爛的手段,仗著自己武器優勢,誰不順他的意就轟爛那個國家。鴉片戰爭就是一個例子,英國自己賣商品賣不贏中國,就賣毒品來搞爛這個國家。中國想反抗?英國就炸死你全家再叫你簽下屈辱條約。
中國運氣算好,至少領土相對完整的保留住,只是屈辱條約一個接著一個的簽,相信大家都被清朝末年歷史搞得很煩,這不是老師的錯,是西方國家的錯啊。世界其他國家更慘,中東地區被西方胡亂畫成一堆國家,印度整塊被殖民,東南亞也只能眼睜睜看著白人大爺們掠奪資源。
在這種絕望的環境下,這些被殖民的人是怎麼想的?是痛恨西方嗎?還是臣服在西方人膝下?這個問題很重要,因為可以讓我們更理解現在某些非西方國家的行為,而不會輕易聽信西方媒體對他們的評價。
而這個問題,正是這本書要探討的主題。
圖片來源:Wikipedia |
但這個問題這麼大,要怎麼探討?作者從三個哲學家出發:依序是中東的阿富汗尼、中國的梁啟超和印度的泰戈爾,中間另外穿插一些當時很有名的人,例如孫中山、甘地、和日本媒體人德富蘇峰。他們都親眼見到自己國家和文化被西方入侵,並提出自己的想法。由於他們對社會的影響力甚大,我們或可從他們身上看出當時亞洲社會的想法。
其實想法也不外乎幾種。例如全面否定西方(通常發生在剛被侵略的時候,書的前半段會看到大家一直罵一直罵);或是全面否定自身文化而接受西化;或是尋找自身文化和西方文化調和的方法。不同人會有不同想法,同一個人想法也不斷變化。透過這本書,可以看到各地的反應其實有幾分類似,最主要的目的,都還是希望尋求一個抵抗西方侵略的途徑。這本書其實是寫給西方人看的,告訴西方人說他們自認為在推廣公平正義普世價值來造福世界,但其實在被欺壓的東方國家人民眼中,都只是用來合理化西方侵略的假道學而已。
書中內容豐富,這邊僅分享一個我不是很喜歡的論點。非西方的哲學家常常把西方優點的另一面說成是東方的優點。舉例來說,西方當時的優點是船堅炮利、科技進步,於是亞洲人紛紛提出東方文化的特色是追求心靈和諧。我是不相信啦,追求心靈和諧的文化可以讓國家成長到如中國印度日本那麼大?另一個問題是,進入到現代,明明西方人比較注重工作與休閒生活的平衡,而亞洲人則是拚了命在賺錢。到底誰在追求心靈和諧?所以我覺得聲稱東方注重性靈層次的人,都還只是把西方當成比較基準,來衡量自己的文化到底是什麼。
同樣的現象反映在本書結論裡面。隨著幾個第三世界國家開始富裕,愈來愈多國家開始想用自身價值觀去抵抗西方價值觀。可是,這些新崛起國家的價值觀是什麼?真的比西方價值觀更令本國人民接受嗎?而且值得別人參考嗎?不能說跟西方相反就是你的價值觀,總是要發展自己的一套體系。日本就有一套工匠精神的價值,在日劇中,手工藝有工匠的精神,政治人物有政治人物的精神,最近熱門的半澤直樹的劇情核心也是在講銀行家該有的精神。這是個令人尊敬的價值觀,值得自己和他國參考。即使我們也說德國有工藝精神,似乎重複了,但那又怎樣?沒人規定一定要跟西方不同才能叫做我們的文化。西方的文化也不是藉由跟東方的比較而建立起來的。
我慶幸自己生在這個年代,我們從西方帝國的廢墟中逐漸站起來,在愈來愈多領域可與西方平起平坐。在這樣的環境下,我們不必再像殖民時代一樣,滿腦子怨恨西方或巴緊西方大腿,而是可以專注在做好自己的工作,平等看待世界各國的人,與他們競爭。就像韓寒在《青春》一書說的,他做好本職工作,寫好東西、開好賽車,與世界一流選手抗衡,西方國家自然就會尊重你,而不是靠一些沒用的「愛國行為」要求別人尊重你,結果只是被人看笑話。
很直率的評論,謝謝。
回覆刪除我也同意亞非地區的知識份子可能會以西方的價值標準來衡量自己(反過來說,西方的知識份子也會透過東西方比較來確認自己的優越),不曉得有什麼是比較合理的比較方式呢?
沒有歐美現代化的影響,我們不會有方便的衛浴設備和相對堅固的建築房子,和以法治和民主原則的政治,還會在裹小腳和背弟子規的家父長式社會,去看看文明-決定人類走向的六大殺手級Apps,歐美的社會人文價值還是值得亞洲國家去更多學習,正所謂的脫中入歐美。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