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6月6日 星期六

[讀書] 成為一個人:一個治療者對心理治療的觀點



為什麼一個人需要學習怎樣「成為一個人」?因為人類有個不幸的矛盾,一方面是社會性動物,想要與其他人維持感情,不可避免的要顧及他人對自己的看法,以免被自己的好朋友斷絕來往。另一方面心中又有自己的想法,不想要受限於他人。於是每天面臨大大小小的衝突:想要少吃一點減肥但又怕同事朋友叫你多吃一點;想抱怨哪部電影難看卻發現網路上全是好評;想要用自己的一點行為改變這個世界但周圍的人嘲諷你是哪根蔥。於是一想到別人會給自己負向評價,就什麼都不敢做。每天壓力很大,轉眼間年紀大了,回頭看只剩滿滿的後悔。

心理學一代宗師Carl Rogers在五十幾年前出版的《成為一個人:一個治療者對心理治療的觀點》,就是整理自己從事多年心理治療所觀察到的這種矛盾。他發現來求助的人不管是面臨夫妻問題,還是職場問題,還是怪異行為的問題,其實背後核心都是同一個問題:我到底是什麼?我到底要怎樣才能成為我自己?


很多人的第一反應會是:「你就不要理別人的看法就好了啊!」這件事要是這麼簡單,這個世界就不會有言語霸凌的受害者了。Rogers認為,我們對他人評價很敏感,是因為整個社會都是這樣運作的。我們從小到大不斷被他人評價:你做得好、你做得不好、你得甲上、你吃丙。這堆評價背後的意義是說,你這個人的價值,是由其他人決定,而不是由你自己決定。於是,他人評價成為一種威脅,不論正面還是負面評價。

你沒聽錯,Rogers說,「一句正面的評價,就長遠意義而言,其威脅性和負面的評價幾乎不分軒輊。」

想想很常聽見的資優生故事吧,他們從小就是全班第一名,不斷被大家稱讚,結果後來出社會經不起挫折,然後就崩潰/自殺了。這類新聞爆發的時候,大家一定是怪罪出社會後給他挫折的人,然而用Rogers的觀點來說,老師家長們從小就不斷稱讚這個人,讓他過度重視他人評價,難道就沒有責任嗎?

因此Rogers採用一個乍聽之下很誇張的治療方法:他無條件地接納受輔者。不論受輔者的感覺是什麼,不論他的表達方式是什麼,不論他發現自己是什麼,只要受輔者真實感受到,Rogers就毫不保留地接收,並讓受輔者感受到自己被完全地接收,而不是感覺自己被他人評價。

Rogers認為在這個情境下,人們會開始體驗自己的真實感受,然後催生出人格的變化。他會變得對自身的體驗更加開放,而不再受防衛機制扭曲。而且是用充滿新鮮感的角度活在每一個時刻,不會把每件事情都看作等同於過去的某個經驗。因此他在當下所做的決策,是因應當下的體驗,而不受限於過去建立的世界觀。

不論你是否同意這樣的治療方法,我相信大多人都希望別人這樣子對待自己。當你提出一個看法或表達憤怒情緒時,你會希望對方完整接收你表達的一切,這是一種被尊重的感覺,會讓自己建立自信心。你絕不希望對方的第一反應就是打槍、否定你的看法、指責你的情緒。

在閱讀這本書的過程中,我不斷回想起近年很流行的禪坐(或是正念心理學Mindfulness),那也是在教導如何覺察身上所有的感覺,並接納自己。我猜Rogers的治療方法應該是大多人夢寐以求的環境,然而這種溫暖的接納環境可遇不可求,而且不是每個人都願意花錢去參加心理治療,所以就有人改用禪坐的方式,自行引導接受自己。

不過Rogers的這一套方法,除了心理治療的環境之外,還有哪裡是適用的呢?他在書中提到運用在課堂上的效果很好,讓學生自己發掘有興趣的主題去深入探討,而非傳統固定的課程內容。但是可以用在工作上嗎?工作中帶人似乎不可能用這種接納的方式讓新人慢慢探索自己,而是要有結構性的討論、指導性的教學、以及每年不斷地給予考核評價以指出未來改進方向,這才是有效率的做法。

結果,讀完這本書,像是看到一件奢侈品。受用不起。只能思考自己能不能帶給他人這種不具威脅的關懷。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