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一樣的中國史 第1冊》這本書就一個字:神!用兩個字形容的話:超神!
作者楊照提供了認識中國古代史一個非常棒的角度。在過去一百多年來,有大量的考古學成果,以及西方研究方法論被引進來研究中國史,但這些新視角卻沒能融入我們的歷史教育中,我們學到的中國史仍然是一百年前的傳統說法,是件很可惜的事。
近年來國外學者的中國史著作大量引入台灣,讓我們重新認識很多段歷史,例如《太平天國之秋》,或《絲路、遊牧民與唐帝國》等等。我個人原本最期待的,是日本講談社推出《中國.歷史的長河》系列,號稱匯集眾多日本學者,跳脫傳統大中華史觀、採用最新研究結果所撰寫的中國史。結果我連一本也看不完就賣掉了,推測原因是因為寫作的對象是日本讀者,所以很多篇幅對我們而言是基本常識,真的太基本了,說好的運用最新考古研究呢?讀了超過半本仍然感受不到有什麼新知識。
很感謝我們有楊照,不僅文筆好,而且是台大歷史系硬底子出身。由台灣人寫的書,與我們這些台灣的讀者擁有共通的背景知識,所以他清楚知道要從那些角度來挑戰我們既有的認知。又很感謝我們身在現代台灣,可以帶著情懷又保持客觀地看待中國史,不受哪派的政治正確所限制。
《不一樣的中國史 第1冊》包含從石器時代到夏商兩朝。這段時期的特色是文字記載不多,但藉由考古學填補了很大一塊空缺。當代研究認為,夏商周不是先後繼承的三個朝代,而是同時並存的三股勢力,各自憑藉不同的優勢而先後取得共主的地位。
首先是夏朝,他是如何從新石器時代走進下一個階段的?曾經有個說法,說中國文明的起源,是為了要招集巨大民力建造水利設施,對抗容易氾濫的黃河。甚至有人引用這種說法來推論「中國人民族性適合集權制度」。只不過很可惜,這種說法早在1955年就被錢穆打臉啦,中國古代文明誕生於黃土高原上而不是黃河邊,作物主要是乾旱型作物,灌溉設施的重要性不高。
那麼夏人是靠什麼凝聚起強大的組織呢?其實是他們研發出用黃土築城的夯土技術。夏人用夯土技術築起了城牆,保護農業的生產剩餘,改變了新石器時代的聚落形式,變成以城為中心的城邦組織。因此取得他族沒有的優勢。
商人走一條不同的路,他們崇拜超自然的鬼神力量,發明占卜與文字,讓他族見識自己的祖先擁有強大的庇護之力,成為其他文明難以企及的障礙。當時出現龐大精細的青銅器,可能也是用來威嚇其他民族。看到這邊才知道,原來青銅器的象徵意義可能比實用意義大!以後走進故宮會用不同的眼光欣賞商朝的青銅器。
大克鼎銘文,西周,攝於上海博物館 |
周朝又是截然不同的故事。周人各種創制的成功,不僅讓他們取代商人成為新一代共主,而且也決定了未來兩千年中國文化的方向,從書中至少可以看到三個層面:
1. 從鬼神之力到以人為本:周人轉化了商人的信仰,用「天」取代「鬼神」,著重「現世」而非「超越」。周人開啟了以人為本的觀念。重點不是國君多會拜拜,而是他的行為是否獲得人民的支持,得到「天」的青睞。周人用這種意識形態,解釋自己為什麼能打倒有祖先庇蔭的商人。這種人本思想一路傳承了兩千年,成為士人評判政權的標準,警惕著統治者們。
2. 中國文字的確立:在其他文明中,文字常是用來表達語言的工具,所以通常為表音文字。中文非常特別,不僅無法表音,而且擁有超越語言的神聖性。這套文字系統能保存下來,是因為周人在宗法和封建制度中,改良商人發明的文字做成政治契約(例如刻在青銅器上的銘文)。再加上詩經的年代把語言和文字結合起來(見第2冊),才有了我們今天獨步全球的文字系統。
3. 中國疆域的原型:原本的夏商周,分別都只是一個小地方的文明,書中似乎指出是周朝開始向外擴張,形成一個大型的政權。這一切都是因為周公為了穩定政局,設計出一套封建制度。我原本以為所謂的封建就是把既有領土分封給親族,然而在古老的周朝,他最初的領土不算大,所以封建其實是一個武力擴張的制度。被封到某塊地的意思,就是要你去佔領並管理那塊地。這不就是說,周朝是擴張「中國」疆域的奠基者嗎?秦始皇統一六國,也不過就是把周朝擴張的領域集中由中央統一治理。
以上簡單分享部分內容與心得,《不一樣的中國史 第1冊》整本書到處充滿衝擊性的觀點與知識,讀下來毫無冷場,簡直是大腦的動作片。楊照說全系列會有13冊,我預計把它全部讀完,在腦中建立起新的知識系統。這13冊讀完之前,先暫停閱讀其他的中國歷史書籍,以免系統混亂。希望作者和出版社堅持到底不要爛尾啊啊啊。
目前已經讀完前2冊。第2冊有點可惜,整個上半本過於重複又有點失焦,希望第3冊之後可以回復原有的神水準。
後記:經網友指教,本書中有些論點是有爭議的,附上「野蠻小邦周」文章以平衡視聽: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