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子評分(滿分五顆星)
- 內容有趣度:★★★★
- 獨特洞察力:★★★
- 閱讀流暢性:★★★★
- 整體推薦值:★★★☆
「絲路」竟然不是中國人發明的詞,是19世紀德國地理學家創造的詞。絲路也不是中國開發來與西域貿易的路線,而是千年來歐亞大陸各個國家民族互動的一張聯繫網路。透過這張網路,中國的絲綢在兩千年前就能一路傳到羅馬去,羅馬也曾派遣使節造訪漢桓帝。中亞的強國波斯,每年更是跟中國有密切的使節來往。
一直以來,我們熟悉的歷史都集中在東亞和歐洲,彷彿中亞就是許多人騎著馬在大草原跑來跑去的真空世界。但其實這一片絲路網,有著豐富的故事,可以把各國歷史串得更有脈絡。
這就是《絲綢之路》一書想要做到的事。作者Peter Frankopan是牛津大學歷史學家,他認為西方人對於世界史的知識太偏狹,所以憑著豐富的歷史學養(本書光是參考文獻就有124頁!),希望用這本書幫助大家重新思考歷史。
全書的結構是按年代走,從西元前六世紀的波斯帝國開始講起,到2013年美國駐軍阿富汗。
在15世紀的地理大發現之前,世界的中心在中亞
宗教就是一個從中亞把世界史串起來的範例。
在西元一世紀時,亞歐大地仍存在著各式各樣的信仰,彼此競爭相當激烈,因而發展出不同策略。例如佛教教義原本是很強調精神性、很超脫世俗的,卻也演變出具體的象徵物如佛塔、鮮花、香水、音樂等等,豐富了視覺性和聽覺性,讓宗教變得更有吸引力。另一個策略是出現捐獻的概念,有了捐獻就能加強宗教基礎建設,招募更多學者,強化推廣力道,吸引更多信眾皈依。而且因為絲路各國交流頻繁,宗教得以彼此學習,最有趣的例子是印度教、佛教、祆教、基督教的藝術中,聖人或神的頭後面都有光圈。
釋迦牟尼佛和耶穌都自帶光圈(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
同時,隨著宗教圈擴張,宗教變得愈來愈政治化。統治者會透過介紹新宗教信仰,建立政權與神職人員的連結,來鞏固自己的權威和主導力。我們在教科書學到北魏皇帝狂蓋佛塔推廣佛教,就是在這個背景之下發生的(北魏是「胡人」,想必受惠於絲路的文化交流)。
宗教政治化的結果,就是開始出現政治迫害宗教的悲劇。例如基督教原本在整片歐亞大地都有信徒,然而羅馬的君士坦丁大帝決定皈依基督教之後,開始用國家的力量傳教,把基督教搞得變成是一種「歐洲宗教」。他宣稱要保護各地的基督徒,還寫信叫波斯國王好好保護國內的基督徒,結果惹得波斯國王超不爽,覺得國內基督徒勾結羅馬,於是大量屠殺基督徒。這滿值得當代人反思,國家跟宗教綁在一起,可能不是好事。現在有許多宗教間的衝突,其實根源於國際政治問題。明明宗教信仰是很個人的事,真的沒必要綁上國家民族大義。
還有一個宗教對世界造成重大影響的例子。如上所述,基督教曾經是很亞洲的宗教,亞洲基督徒的數量有很長一段時間是遠多於歐洲基督徒。在14世紀西方傳教士沿著絲路走訪蒙古宮廷的途中,就曾驚訝地發現在亞洲各地都會遇到牧師。多年之後,當穆斯林勢力對歐洲步步進逼,攻陷基督教世界最重要的城市君士坦丁堡時,許多歐洲人覺得世界末日要到了,必須做點什麼以扭轉局勢。其中一位熱血人士叫做哥倫布,他之所以決定出海往西航行,就是為了繞過穆斯林國家,去找東方的蒙古大汗圍攻穆斯林。想不到發現了美洲,從此翻轉了世界的重心。
從絲路的角度看世界史,也會了解為什麼歐洲中世紀先是義大利港口如威尼斯和熱那亞發展起來。因為這些地中海港口是歐洲連接富庶亞洲的關鍵點。然而在地理大發現之後,歐洲人發現繞行非洲的航道,亞洲的貨物不必再走陸路被層層關卡抽稅,而是可以改走水路運回歐洲,這次換葡萄牙人賺錢。再加上美洲的財富也被西班牙人搶先掠奪,遠東的財富被荷蘭英國等國搶佔等等,大西洋的價值變得比地中海高,於是歐洲的重心開始轉移到西北歐國家。
世界中心轉到歐洲後,作者的視角也就偏到歐洲了
一直到這裡,《絲綢之路》的作者確實幫我們從新的視角重新檢視世界史,非常有啟發性。然而,接下來的內容就有點失望了。
從地理大發現之後,這本書明顯回到歐洲視角,講荷蘭人怎麼大賺遠東財富、英國如何操弄各國政治、以及美國如何對待阿富汗、伊朗和伊拉克。雖然從比較長的歷史脈絡,分析英美俄的大戰略目標,但這都是我們本來就熟悉的歐洲稱霸史,平常有在關心國際政治的人或多或少都有點概念。
在閱讀過程中,我感覺到中間有個斷層,絲路國家似乎突然從曾經的輝煌,突然淪為一灘石油任人搶奪,又突然變成現代各個仰賴天然資源任意揮霍的暴發戶國家。他們的聲音不見了,在這數百年間這些政權發生了什麼變化?他們在追求什麼?中亞國家間的互動如何牽動世界局勢?鄂圖曼土耳其想必扮演重要腳色,但卻幾乎隻字未提。世界史又變成歐洲史,這不是作者說要打破的嗎?
此外,作者似乎很想批判西方,批判到反而失去平衡觀點了。書中把英國、美國和俄國批評的一蹋糊塗(英國人跟俄國真的很有仇),其他國家被描述得既無辜又善良。海珊看起來就是被美國欺負的可憐人,看得我都同情他了。中國大陸協助中亞國家建構先進電信系統,只是為了維護礦產國家的穩定、確保資源供應無虞,卻受到萬惡美國打壓。但其實各國的博弈一直都存在,大家都有自己的抱負與算計。我原本期待看到作者把分析英美俄的洞察力,運用到絲路國家和中國等新興勢力上,看完感到相當失望。
譯者是大陸人,文筆非常順暢好讀,所以650頁的內文其實讀很快。但有些譯名沒有修改到,像是「拉姆斯菲爾德(應為倫斯斐)」、或是「卡拉奇(應為喀拉蚩)」,編輯可能也累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