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9月8日 星期一

[影評] 露西



人生到底該追求什麼?該留下什麼?這是盧貝松在《露西》電影中討論的問題。

這個問題看似遙遠,其實就像你離開一間公司或一個社團之後,某天回去拜訪大家,結果發現大家日子過得很好,你的存在與否絲毫不影響任何人的生活,是不是有點淡淡的失落?

如果今天你是死是活,對身邊的親人朋友同事一點影響也沒有,是不是會很失落?

那人的一生到底應該追求什麼?


片中的諾曼教授回頭思考生命基本單位-細胞-的兩種行為:當環境惡劣,細胞會努力活下去,讓自己不死(immortality,電影翻譯成永生);當環境宜人,細胞則會繁殖(reproduction),把身上攜帶的訊息和知識傳遞下去。其實這兩個行為都是為了同樣的目的:追求永恆存在。

只可惜,一個細胞/個體永遠不死是不可能的,因此繁殖是重要的。

繁殖一個寶寶,Lucy做不到。這裡一個有趣的設定是以女性為主角。通常美式男性英雄片必備橋段是床戲,到處交配即可讓英雄的基因傳下去,然後英雄就可以去送死了。但是Lucy性命僅剩不到一天,臨時交配也來不及生下小孩,所以重點不是傳遞DNA訊息,而是諾曼教授所建議的:把她腦中累積的知識留存下來,像細胞繁衍一樣傳遞下去。

知識是人類達到永恆的一種方式,類似演化的原理。以海豚的聲納系統為例,這套系統是海豚歷經世世代代發展出來的資產,內建於當代所有海豚體內。然而演化太過漫長,人類有更快速內建新東西的方式,那就是知識。從四百萬年前露西一族兩腳站起來開始,騰出的雙手可以撈水喝、可以點火,大腦也開始擴大,得以儲存愈來愈多的知識。腦容量不夠用就發明文字書籍,書本不夠記就發明記憶體。知識量的暴增,增加了人類這個物種生存下來的優勢。

累積龐大的知識量,造就了101大樓、高鐵、以及智慧型手機。這些內建在生活中的種種,可視為過去的科學家和思想家們永存在世界上的媒介。而人類似乎有種本性,想要跟遙遠的過去聯結(想想為什麼大家很喜歡問:歷史上第一個做某某事/說某某話的人是誰?)。Lucy的這種想法勢必更加強烈,因為她可以「感覺」到一切,感覺到小時候摸的狗,感覺到吸母乳,感覺到坐在路邊看著這條街的歷史畫面,甚至一路上溯感覺到現代人類知識的起源:雙足站立、空出雙手的古猿Lucy。盧貝松把知識的追本溯源,轉化成現代人Lucy與古猿Lucy的手指碰觸。那一幕,搭配整部電影都很好聽的音樂加持,竟然讓我感動到眼淚都流下來了。

當然人猿Lucy也不是憑空出現,繼續往上還能追溯到恐龍、蕨類、細胞分裂、恆星、乃至大爆炸。 不過片名叫Lucy而不是Big Bang Theory,所以我想這些橋段是為了增添視覺效果。

雖然人類現有的成就已經很了不起,但盧貝松藉著諾曼教授之口暗示著,人生的目的不能自滿於擁有(having)手機、跑車、房產或金條,而是要在世界上留下痕跡,突破現有的知識並傳遞下去,達到永恆的存在(being)。所以Lucy在最後變成知識儲存的形式:隨身碟,並且宣稱I AM EVERYWHERE。因為肉體是否存在已經沒有那麼重要了。

這個人生目標不用想的太艱難。回到最開頭職場的比喻,初入職場時,一切都很陌生,等同於生物處在惡劣的環境,所以加強專業能力讓自己活下去是第一要務。然而當步調漸漸上軌道之後,我們就可以開始思考自己能夠開創點什麼知識了。開創知識並不限於科學研發,即使是改革工作流程增進公司的生產力、即使是寫文章/部落格/FB發言影響讀者的觀點。當你看到自己對這個世界造成了影響,即便是極其微小的影響,都強化了自己存在的價值,不辜負十億年前地球開始出現的生命這種特殊的物質形式。

所以,我們應該知道如何回答片尾的問題:你知道該怎麼做了吧?


附註幾個與上述主軸無關的心得:

1. 我個人對於電影說「人類只用了10%的大腦」這個想法嗤之以鼻。一來從電影情節來看,它的意思應該是人類有意識處理資訊的層面占了大腦10%的能力,但其實人類無意識處理的資訊量非常龐大且又非常有效率。二來生物體運用能量是很講究效率的,怎麼可能頂了一個這麼大的耗能器官,卻只用其中的10%?不過電影本來就可以胡亂發揮想像力,所以就不追究了~

2. Lucy變成超人之後,借用她朋友的電腦,快速一直按鍵盤,電腦就快速出現一堆視窗。拜託,只有Lucy變超人,台灣的網路速度並沒有跟著變快好嗎?

3. 盧貝松拍飛車追逐的畫面和音樂果然還是一流!

4. 片尾音樂超讚,不用特別放彩蛋就讓我坐在座位聽到最後。

4 則留言:

  1. Dawkins創造的單位:Meme!

    回覆刪除
    回覆
    1. 我猶豫很久要不要把這個概念寫進去,但是可能導致篇幅過長,所以放棄了。謝謝你提出!

      刪除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