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courtesy of Michelle Meiklejohn at FreeDigitalPhotos.net |
現在去很多餐廳吃飯,都要加一成「服務費」,不論他有沒有認真服務客人。我個人很不喜歡這種作法,明明一份四百多的套餐,他就給你寫390加一成,看起來像是三百多塊。為什麼要這樣訂價?現代人的數學能力應該不差,這招真的有用嗎?
這種把實際費用分成很多名目的做法叫做「分標定價(partitioned pricing)」,通常由一個金額較大的基本價(base price)加上至少一項強制性的附加費(surcharge)。例如餐點費用390元就是基本價,一成服務費39元是附加費。與分標定價相反的是「綜合定價(combined pricing)」,就是不囉嗦,一口價429。
分標定價在許多領域都愈來愈常見,一來因為附加費是可以偷漲價的手段,二來消費者真的那麼好騙。從1998年以來陸續有許多研究發現:分標定價的確讓人低估總價格,也就是說,同樣價格的東西,分開來寫會比寫一個總價更能刺激消費者的購買慾。主要原因是人類大腦在判斷總額貴不貴的時候,會被釘在基本價上,那個附加費大腦加不太上去,這種容易犯錯的現象稱為「定錨-調整捷思謬誤(anchor and adjustment heuristic)」。
什麼狀況下人們更容易被這種定價方式騙,喔不,被吸引呢?Lee, Choi和Li三人在2014年Journal of Consumer Psychology提出,大腦處理資訊的方式是重要因素之一。我們大腦處理訊息的方式可以分成兩種:見樹(細節型,local processing)和見林(大局型,global processing)。大局型的思考特色是抓重點,會把注意力放在最關鍵的因素,因此如果遇到分標定價的情況,他們很容易被基本價(base price)引導,而低估附加費,也因此會比較喜歡分標定價的產品(相較於綜合定價)。相對的,細節型的思考方式重視細節甚於核心資訊,所以當他們面對分標定價時,附加費逃不過法眼,因此這樣的人對於分標定價還是綜合定價沒有明顯偏好。
一個人的思考方式並非固定,那廠商該如何引導消費者採用大局型思考,從而受分標定價產品所吸引呢?這就要用到一個叫做Regulatory Focus Theory的心理學理論了。這個理論說,人重視的目標有兩類,一類是promotion-focused,指積極地想要達成某個目標,在意的是夢想和成就;另一類是prevention-focused,指消極地想避免損失,因此在意的是安全和責任。
如果一個人被引發採取重視成就的promotion-focused取向,由於行動時不能被一堆細節資訊影響,所以要抓重點,心態上會變得傾向大局型思考。這可能導致他們把大半注意力放在基本價上,而比較喜歡分標定價的產品。實際研究中,研究人員把promotion-focused的受試者分成兩群,兩群人看相同總價的相同產品,但是一組人看到的價格是分標定價,另一組人看到的是綜合定價。結果發現分標定價那組受試者對產品的吸引力評分比較高。
相反的,如果一個人被引發避免損失的prevention-focused取向,他們會重視各項細節,變成細節型思考。實驗發現,一個產品是分標定價還是綜合定價對他們而言沒差,因為他們都會充分思考最終總價為何。
這個研究的結果告訴我們,如果要用分標定價的方式,在產品性質和廣告訴求都要搭配得當,設法激起消費者心中promotion-focused的心態,消費者才容易買單。或許旅行社產品會適合分標定價,因為出去旅行是要去完成一件事、去一個想去的地方、去看一幅想看的景色,所以消費者的認知模式會變成大局型思考,即使清單中列出零零總總包含的項目與費用,他的重點也會放在最基本的那筆費用。機票也是一樣的做法,通常會列出一個基本價和一筆稅金,不過也許想出國的人眼中是看不到稅金的,所以看基本價覺得便宜就下訂了。
你也用分標定價嗎?也許可以思考看看你的廣告文案需不需要進行調整?
論文出處:Lee, K., Choi, J., & Li, Y. (2014) Regulatory Focus as a Predictor of Attitudes
Toward Partitioned and Combined Pricing. Journal of Consumer Psychology, 24, 355-362.
100元的椅子運費500元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