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0月12日 星期日

[讀書] 發現曼谷:城市的倒影



有些人非常擅長認識一個新的地方,有些人卻連自己住了幾十年的故鄉都認識不深,更別說旅遊的時候能夠多麼認識其他國家了。我屬於後者,去曼谷的時候也就是走那幾個常見的行程:大皇宮、恰圖恰、安帕瓦、曼谷藝術文化中心、Big C、H&M。對泰國有多深入的認識呢?大概只是從0到1吧(滿分是100的話)。

我一直很好奇,為什麼有些人能夠深入了解一個地方的文化?Alex Kerr在《發現曼谷》這本書中,不僅跟讀者分享他對泰國的觀察,更有趣的是,他還透漏了很多觀察的訣竅。


我覺得,最重要的因素在「參與」。Kerr不是像現代的觀光模式,用逛動物園的方法旁觀另一個社會。他主動去認識很多當地人和泰國的外國人,包括皇室後裔、藝術家、古董上游商等等,書中記載了他與社會各階層豐富的對話,藉著這些互動,他得以歸納出泰國人的思考模式與文化特色。

此外,他也參與了泰國文化的保存。通常我們這些東亞國家,都沒什麼興趣保存自己的文化,傳統對我們而言等於落後,所以必須拆個精光。常常外國人反而比較有心在幫我們保存文物,例如傳奇人物Jim Thompson,幫泰國保留了老房子又發揚了泰絲。Kerr也是租下一間泰式老房子,花錢花時間整頓內部,讓它變得適宜人居。甚至後來還在那間老房子中,開設泰國藝術課程。

一位中年才搬到泰國居住的外國人,竟然敢在開班教授泰國文化。你能想像一個台灣人去英國幾年後,開設課程教英國人何謂英國文化嗎?或是一個大陸人,移民到德國幾年後,致力於保存德國傳統文物?這兩個例子聽起來會覺得很不協調,或許部分因為國際政治的關係,政治位階較高的西方人較容易「教導」第三世界國家的人。但是我相信參與的意願也有差別,西方人秉持數世紀來傳教士的作風,到哪裡都想影響當地人。相反的,我們想看想學西方人的文化,但目的只是帶回來讓自己過著彷彿西式的生活,很少人有打算介入並影響西方人的文化。

姑且不論「參與」這件事本身是好是壞,這個行為絕對能讓人深入認識當地文化,因為你必須與當地人互動,仔細觀察社會脈絡,以及認真研究歷史。這可能就是為什麼隨處可見幾百年前西方人觀察世界各地所留下的紀錄;然而中國人移民到各國這麼久了,可能太專心在工作上,少了探索他居住的地方,以致於沒寫下他們看到了什麼,也難怪無法產生文化的影響力。

透過參與和研究,Kerr對泰國的了解與我這位觀光客很不同。我們習以為常的泰國風情,原來是現代政府為了凝聚泰國認同而營造出來的。其實這種不斷改造文化的行為,在泰國歷史上是習以為常。泰國身處多個文化交界處:周圍有中國、吳哥、老撾、緬甸、斯里蘭卡、印度等等文化,且泰國的處理方式與日本不同。日本文化強調純粹、品嘗事物的原汁原味,所以能劇可以傳承數百年。泰國人則是強調轉化,古代泰國人特別喜歡轉化成幻想中的天國,其中一招是拉長,把屋簷往上拉飛起來、把吳哥窟拉長成鄭王廟、把佛陀手指拉長,產生輕盈的感覺。而到了近現代,Kerr的批評很直接:「早期統治者任意竄改歷史,今天的文化官員又為了泰國的國族主義和觀光等目的繼續杜撰神話。」對我這個只去七天的觀光客而言,泰國變得愈來愈有「泰國味」了。可是對於想保存傳統泰國文化的人而言,真正的泰國不見了。

去過泰國的人,讀這本書會更有感觸,也會發現很多自己沒想過的面向。同時推薦這位作者在日本生活三十幾年的觀察心得:《犬與鬼:現代日本的墮落》。Kerr同樣是積極參與日本文化與生態保存,這是一種很有趣的生活方式。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