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25日 星期三

[讀書] 史記的讀法-探究人類意志的作用力

順便炫耀自己也有史記全書(不知道炫耀給誰看...)


說故事的人,常常會藉由故事帶出對世界的洞察。寫歷史的人也是。

歷史不是單純事實的組合。事實的組合,就像是一台監視錄影機,裡面有滿滿的「事實」,但你可能看了一整天也看不出什麼東西。而寫歷史的人,就像一個攝影師,藉由構圖和焦點的掌握,拍出他想呈現的畫面。或者說像是一位畫家,畫布上的所有物體,都是為了傳遞某種訊息/感覺,而刻意選進去的。

史記就是司馬遷精選過去發生的人物事件,總結出一套他對世界的解釋。駑鈍的我沒能看出這個系統,楊照這本《史記的讀法》引導我看出閱讀史記的一個角度。


楊照用來貫串全書的一句話,是司馬遷對自己的定位: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

人們對於世界上發生的事件,很容易歸因給超自然的因素。即使到了現代仍然如此,各種迷信和偽科學永遠不會消失,因為永遠不會被證偽。遠古時代更常見這種歸因方式,尤其涉及到政權興替,有用五行解釋的,有用天命解釋的。這種解釋的缺點在於,人的地位變得很渺小,好像人的努力沒什麼作用,一切都是天注定。

司馬遷嘗試「究天人之際」,就是要扭轉這個歸因習慣。每個事件固然有「天」的因素,但也有「人」的因素。他盡力找到「人」扮演的角色,剩下的再歸給「天」。這種作法不僅讓「人」的地位提昇,也能讓後人從事件中學到教訓,從古人的行為善惡成敗,知道自己可以怎麼做的更好,以改善未來的決策品質。也因此,歷史是古代帝王貴族從小必學的基本知識。(雖然相傳黑格爾說過 "The only thing we learn from history is that we learn nothing from history.")


以漢朝開國為例,劉邦唬爛一個故事說自己是上天指定要來斬白蛇起義的人選,但司馬遷從眾多現象探討劉邦成功的因素。包含秦始皇小罪重罰導致社會結構毀壞,人民都被發配動導致經濟受創,這些因素造成全國動亂不斷,劉邦和項羽才能趁勢崛起。

那劉邦是怎麼打敗戰神項羽,獲得最終勝利的呢?從司馬遷選出的素材,我們可以看到一個關鍵是,項羽只有一個人,他走到哪,整個勢力就到哪,所以禁不起任何一次的失敗,一失敗就整個集團崩滅。相較之下,劉邦藉由經營形象、專心傾聽、大方給賞,創建了一個高手雲集的集團。劉邦本人每次輸得再慘都能迅速獲得補給,繼續跟項羽一搏,直到最後的勝利。

司馬遷雖然給出「人」的解釋角度,但還是不忘紀錄「天」的因素。劉邦曾經遇到瀕臨死亡的慘敗經歷,但運氣很好出現奇蹟救了他。如果沒有這個好運氣,即使他的集團再強大,也未必能贏。但如果只有好運氣而沒有建立一個集團,他也未必能贏。這就是天人兩個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司馬遷小心翼翼區分開來,「究天人之際」,讓我們能從其中「人」的部分學到教訓。


「人」的極致,大概就是張良吧。張良絕對是中國史上最重要的軍師,沒有之一。後來歷朝君主們稱讚自己的軍師,也會說是「吾之子房」(張良字子房)。跟劉邦兼有天人因素不同,張良除了傳記開頭有個神奇的黃石公故事之外,其他全都是大腦思考的策略建議(「人」的因素)。他的大腦有多強呢?太史公說,張良給出的重要建議太多了,多到除非是影響天下存亡的等級才有資格寫進史記,否則都得忍痛割捨。即使如此,後世還是從張良身上學到很多,搭配楊照把事件脈絡清楚交代,我覺得比直接讀史記更有全盤了解。


《史記的讀法》全書本著「究天人之際」的原則,帶我們讀過史記的精彩章節,分析司馬遷想傳遞的人文精神,讓每一則故事都變得更深刻。史記不再是無聊的國文教科書,而是有深刻洞見的文學作品。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