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讀冊生活 |
「唐朝是中國最強盛的朝代之一」,這個觀念吸引我想多認識這個朝代,但市面上一直找不到像《明朝那些事兒》等級的神書。直到某天看到由中亞古文字專家森安孝夫出版的《絲路、遊牧民與唐帝國》,他把本書定調為普羅大眾閱讀的書籍,加上以多民族的視角解讀唐帝國,吸引我立刻入手。
結果這本書一點也不入門!他雖然精彩無比,但最好先複習一遍基礎唐朝歷史,否則一下子就迷失在天山南麓了。
俗話說,外行人看熱鬧,內行人看門道。面對中國歷史,同步了解同時代的世界史才真的是在看門道,因為我們才能知道當時政權面臨哪些挑戰,為何會做出某些決策。
一般的大眾歷史書籍,在講某個朝代的時候,都是從「人」出發。要嘛從開國皇帝的背景講述,要嘛從某個叱吒風雲的人物講起。森安孝夫從哪裡開始講唐朝呢?竟然是從中亞的地理環境開始講起。中亞有個地方叫索格底亞那,是粟特人的故鄉。這兩個聽都沒聽過的詞,到底跟唐朝有什麼關係啊?
關係可大了。第一,中亞是海運發達之前,亞洲大陸各大政權的必爭之地,中國只是其中的一個勢力,其他各股勢力的繁華富庶並不輸中國。即使北方草原的回鶻政權,用帳篷搭起來的宮廷,其寬廣奢華程度也不輸給長安大都會的宮殿。這是唐朝面臨的局勢,他並沒有強大到可以任意打爆所有鄰國。而且唐朝的強盛也僅止於唐太宗,一到武則天就撐不起這龐大的統治力了,安史之亂更讓唐朝失去競逐中亞的門票。
其次,粟特人是周旋於中亞各大政權的商人民族,東至華北都市,西至黑海,都有他們的聚落蹤跡。他們也深入參與各國政治外交運作,遠從三國時代諸葛亮就有與他們聯繫,南北朝時代也兼具商人和武人的角色,影響北齊、北魏政權。作者認為粟特人這種「前近代的商業資本主義的活力」與「騎馬軍團的軍事力」相結合時,就誕生了突厥、隋唐、回鶻等強大帝國。
讀著讀著,總覺得粟特人的角色有點像今天的猶太人。其實這整本書的主軸,也圍繞著粟特人的重要性。這感覺滿奇妙的,因為我不太有印象歷史上有粟特人這麼重要的族群。一來可能因為我們的歷史是以朝代正統的角度撰寫,外族除非直接征服中國,否則不會被當成課堂重點。二來漢人史官編寫前朝歷史時,會壓低外族的重要性。再者,即使發生在當下的事件,即使同一份文件用多種語言撰寫,每一族都把自己寫得很厲害,而壓低他族的重要性。例如安史之亂,唐朝請求鄰國支援,漢文會寫成外族自動自發來幫忙平亂(我是不信啦...),而粟特文則記載是唐朝皇帝親自低聲下氣寫信拜託回鶻可汗幫忙。我不知道當時的翻譯官是怎麼搞的可以容忍這種事情。
了解中亞的地位與粟特人的重要性,會想通許多長年以來的困惑。諸如:中國歷朝往西邊發展並不是去開發蠻荒之地,而是去搶資源。或者是為什麼漢朝之後北方動不動就出現強大的民族滅掉中國某朝代。或者是如何解讀唐朝的轉捩點 − 安史之亂。安史之亂發生原因可能不單純是中國內部因素,而是在時代背景下,一個建立「征服王朝」的嘗試。當時已經發展出建立大帝國所需的軍事力、商業網路、和行政制度,而安史集團正是運用這些基礎創立一個新政權,只可惜外交上輸給唐朝,沒搶到最關鍵的盟友回鶻帝國。
這本書雖然初衷是寫給日本人看,希望幫助日本人不要再被西方觀點洗腦。但宏偉的內容,也能幫助我們跳脫正統朝代史觀,改為從世界史觀來看待自己的歷史和文化。不僅更完整認識歷史,也讓心胸更寬廣,不容易被民族主義蠱惑。
美中不足的是,作者雖然有足夠的學養寫出一本《槍炮、病菌與鋼鐵》等級的書,但老人家太想強調自己的研究成果有多重大,導致內容有時出現跳來跳去不連貫的問題。這就是Steven Pinker說的作家常犯professional narcissism毛病,很想強調自己多辛苦才得到這寶貴的結論,但讀者其實沒有那麼關心。如果作者能更以內容為導向,這本書絕對可以成為經典。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